定制高端激光薄膜

光学薄膜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本站邀请注册说明!
查看: 961|回复: 0

[原创] 光学工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5-8 19: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学测量作为一种非接触式测量方法,在某些方面与接触式三坐标测量相比具有本质上的优势。它不使用接触式测针进行采点,而是利用了光的物理特性来进行测量,这样就能够完全避免测针补偿带来的潜在问题,也使被测物体表面不再受到测针接触带来的影响。而光学测头的测量速度通常也远远高于触发式测头。首先,光学测头的采点方式都是连续的,不需要进行测针归位;而且在采点过程中,光学测头也区别于触发式测头:触发式测头会因为接触物体表面时速度过快而被认为发生了碰撞,而光学测头则完全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3 R- p2 e  m0 q% z ; a' m' |' H; m( m9 i0 H! I
图2 红宝石球与物体表面接触6 m! y3 }1 \% {. X% H2 f% D' h- s

' S, W# h8 ]/ O8 q) Z5 y& V光学测头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类更是繁复。从测量原理上通常可以分为共轴测量和三角测量;从光源维度上可以分为点光源、线光源和面光源;从光源色谱上又可以分为单色光源和白光源。共轴测量中常见的方法有2种:其一是干涉法,它利用了光的波长特性,将一束光通过平面分光镜(半透半反)分成两束,一束由镜面反射至参考平面,另一束则透射至被测物体表面,两束光经叠加后产生干涉条纹,干涉条纹的形式取决于物体的距离与物体表面的几何特征;另一种是共焦法,从一个点光源发射的探测光通过透镜聚焦到被测物体上,如果物体恰在焦点上,那么反射光通过原透镜应当汇聚回到光源,即所谓的共焦。在反射光的光路上加上了一块半反半透镜,将反射光折向带有小孔的挡板,小孔位置相当于光源。光度计测量小孔处的反射光强度,强度最大时物体即位于透镜焦点平面,这样即可测得物点的位置。三角测量则利用光源、像点和物点之间的三角关系来求得物点的距离。以点光源为例:光源向物体发射一个光点,光点到达物体后经过反射在传感器上得到一个像点;光源、物点和像点形成了一定的三角关系,其中光源和传感器上的像点位置是已知的,由此可以计算得出物点的位置所在。 9 n1 s$ Y" R9 _& ^
* T# M7 v: s/ ^3 U6 ?% J
图3 三角测量结果1 w8 q, i6 C0 _# m( e/ I; ~
8 J7 g1 `+ c4 ~; @2 ^% b
目前各种光学测头采用的光源种类主要有激光和白光。激光作为一种准直、相干的单色光,广泛地用作测头光源。白光则是由各种波长的光组成的,因此颜色呈白色。激光和白光的最大区别在于,激光是一种单色光,因此拥有高度相干性,有些测头正是利用了激光的相干性来实现其功能;而白光由各种波长的光组成,因此相干性相当微弱。如前所述,利用单色光的高度相干性可以根据某些原理进行测量,但事物的两面性同时说明,在有些地方相干性也会干扰测量。例如,激光测头利用物体表面的反射光进行三角测量时,照射到物体表面的激光会呈现颗粒状的结构,这种颗粒状的结构称为“散斑”,而这种现象称为“散斑效应”。散斑效应是由于激光照射在粗糙表
  k$ I3 x, P3 B5 ~/ O
* ]! S1 |7 M$ y面经反射造成的。大多数物体的表面与激光的波长相比都是粗糙的,因此当光波从物体表面反射时,表面各点都发出一束高度相干的子波,子波叠加的结果就形成了物体表面呈随机分布的散斑。而白光由于由各种波长的光组成,因此相干性被大大削弱,所以在物体表面反射时,很难观察到散斑效应。这样的区别对于三角测量来说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原因在于,三角测量依据像点在传感器上的位置来确定物点的空间位置;而像点在传感器上通常不会是简单的一个像素点,反射光照射到传感器上使得一部分像素感光,计算机可以通过像素分析来确定这一群像素的中心,从而得到像点的位置。由于散斑效应的存在,使得要确定像点的位置变得非常困难,且误差较大;而分布均匀且对称的光点会对像点位置的确定非常有利。这就是三角测量当中白光性能要优于激光的根本原因。
7 ~6 ?6 @$ X$ f# G" N8 |, U) N
- W: B6 v& D. ~. Y# ?1 Z7 n5 D* R( P0 z4 F1 R6 t& g' `8 v; d
2 Q( p' d! X! q. {
# t  e6 {% g* g* S

: T  [3 J. N* f; c8 O$ s* y  r6 H3 {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gdliut 头上,gdliut 赚了 4 光币. 幸运榜 / 衰神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邀请注册说明!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光学薄膜信息网  

GMT+8, 2024-4-28 07:48 , Processed in 0.02734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