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86|回复: 0

[转贴] 对光学薄膜的了解和对汽车膜的臆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 21: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光学薄膜的了解和对汽车膜的臆测 0 s3 w- J% d8 v

, C8 T# P/ f0 s8 K
) q, |% r. H  W6 n+ v  `) Y  5 w5 c" x' u5 U/ e0 _+ y  k
. x! j. D* [9 B& ?* K

+ k( z  I2 ?7 }0 U ) c" }( ~8 i/ g) t
- V  `* S8 Q" x, b. f$ S
3 Z% D* q$ X7 n, `7 ]2 w
   实际上,我本人的专业就是光学薄膜专业,但我已经远离这个专业10年了,由于这个专业的发展以及汽车膜的特殊要求,所以对这种汽车“贴膜”相当外行,昨天本人稀里糊涂贴膜后,回忆起一些过去学过的知识,再研究一下现在贴膜的种种说法,实在是觉得贴膜这个东西确实很能把人蒙住的。下面就说说我所了解的光学薄膜是什么东西。
+ o# t6 s7 q+ M$ `$ N; D* J$ U5 G0 A+ o# t' Y: f& {5 \
7 G+ M) C; Y  M# K6 p
   我们那个时候叫镀膜,而不是叫贴膜。因为光学薄膜只能镀而不能贴。所谓镀,就是在高真空状态,将物质通过蒸发的方式镀到器物的表面,这个高真空状态几乎是空气大气压的百万分之一到亿分之一(简单的膜可以降低一些标准),首先这个高真空的获得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高真空时,空气分子甚至能穿过普通金属容器壁渗透进来,而制造一些大型的高真空环境则可能需要一个中等城市的用电量(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需要有上千米的管道高真空环境),高真空甚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第二,镀膜的物质一般都是一些超硬且熔化温度很高的物质,如某些汽车膜就某种金属膜层,原来给卫星表面镀的膜不是金就是银,这些都需要很高的熔化蒸发温度,第三,镀的膜层需要控制非常精确的厚度,这个厚度就是光波波长的1/2,也就是1个毫米的千分之一左右,而这个厚度,通过化学镀膜的方式,是不可能达到这么薄的,也不能可能实现这么精确的厚度控制的。为什么光学膜非要控制在这个厚度呢,简单地说,当光波遇见1/2波长厚度的膜时,会产生奇特的折射、透射或者反射异变,如增大或者减少折射率、透射率或者反射率,通过多层膜(多层膜需要膜系设计, 也是一件非常复杂的计算工作)的叠加,就能实现某种波段的大范围反射或者透射。而镀膜时,为了精确控制膜层厚度,是需要一套昂贵的光学检测控制系统。
8 m+ Q; u' R& |. t
9 p  x% {5 X. ~
: c# |8 B3 F* `& i+ s   这种光学镀膜的方式,可以实现非常精确镀膜,镀成的光学薄膜,可以实现非常精确的对某个波段光波的透射或者反射,例如人造卫星,需要镀反红外膜,将产生热量的太阳红外光尽最大可能地反射出去,以免太空中强烈的阳光烧毁卫星;高档相机、望远镜镜头和眼镜镜片等需要镀可见光增透膜;而CD机的光头,则需要镀红外增透膜(随着激光二极管功率的发展,可能现在不需要了)。而一些军事光学设备、检测仪器等,则可能需要更加复杂的膜,有些可能甚至需要镀100层才可能达到要求。而这些工作所产生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有些甚至达到一个光学元件成本的90%。当然,效果也不是一般的,例如镀在光学玻璃上的可见光增透膜可以达到99.9%的透光率(一般玻璃是90%的透光率),让你肉眼看不见有玻璃存在,高精度的军事照相卫星的镜头就需要这样的玻璃透镜。
. _) z2 v8 b7 h4 G" I& A- f" @6 n1 S+ U$ m# |
$ _) `: p& ]. T; v6 d
    汽车玻璃要通过光学薄膜实现对某些波段的光波全反射或透射,如果通过高真空镀膜的方式,那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也是不可能实用化的,有些汽车膜说是通过真空镀膜方式来制造的,如果不是它吹嘘,那就是这几年真空镀膜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 ?8 D/ c1 [# ?- O5 ~4 w* x# A8 n/ W; y1 f5 m# q$ [
) |) D( T/ d3 W/ W
    不过,当年我们了解还不多的光学镀膜新技术——磁控溅射技术,已经开始进入低成本的实用化阶段了,现在,很多汽车膜说自己采用的是磁控溅射技术制造的。磁控溅射技术就是将加热成液体的镀膜物质,溅射到镀膜表面上去,如何溅射不记得了,当年是新技术,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也没有条件做实验。溅射法可以使镀膜表面挨近溅射处(真空镀膜法不可以挨得很近),空气分子对溅射的镀膜物质分子排列影响比较小,就不需要昂贵的高真空环境。而且溅射法可以非常方便地镀制大面积的膜层。据说溅射法的膜厚度控制不能做到很精确,也由于受到空气分子的影响,膜的精度和牢固程度也比较差一些,相对而言不能制造光学性能很精准的光学薄膜。但成本相对真空镀膜,那是大大便宜,可以应用来制造建筑膜、医学膜、汽车玻璃膜等,这些膜本来对光波波段的透、反射要求并不严格,也就不需要非常精确的膜厚控制。
: Y% r8 I& b4 X% c% ~
$ a2 l3 j0 E3 b3 j. n; J, c, d$ P4 Y5 M6 U% x4 [. R3 S1 m/ y
   尽管磁控溅射光学镀膜成本比真空镀膜大大降低了,但也并不是真的便宜得很,它仍然算是高科技的东西,所需要的设备也不是随便就可以买的,甚至可能是控制出口的(高真空镀膜的设备很多也是相关国家控制出口的,因为可能用于军事用途),所以说现在真正的汽车膜都是从美国进口的呢。
+ X4 K1 a. k7 S
7 k5 j5 W: i4 x6 L
- B- z3 H" ~- d5 b5 x: e   也许要问,为什么国内就不能生产磁控溅射的设备。其实国内能生产的,有些建筑玻璃的镀膜就是用国产设备生产的。但这些设备可能不能用来生产汽车膜,也许是实用化程度不够,或者不能制造大型的磁控溅射设备,或者成本太高,或者没有解决高温高热的镀膜材料溅射到薄膜上耐热问题,或者是别的技术方面没有解决。拿一些高档汽车膜来说,据说达到8层,而这8层不都是光学膜,可能里面只有二、三层是光学膜,一层用来反射紫外线、一层用来反射红外线(就是隔热)、一层用来防眩光,一层实现单面可见光透射。剩下的可能有一层防爆膜、一层胶粘剂、一层保护膜(顺便说一句,镀三氧化二铝,俗称刚玉,可以有非常硬的保护作用,仅次于金刚石,记得说是保护膜常用材料)等,这么多膜集合在一起,就不单单是一个磁控溅射的问题了。
, n, N3 K) c4 H4 D- X3 q% @: d: Q
: K! x# r/ p- c3 ]9 h, R2 ~! l# d, H% `, q0 q. B3 ^; U
   不过话说回来,国内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技术,比如本人了解的光学镀膜技术十年前是离国际先进水平差不了太多,但非常遗憾的是,国内技术的产业化做得太差,很多技术只是在少数方面应用,如军事等,而民用好像没有人或者说一个机制去推广和开发,特别是不能将技术进行低成本市场化改进,所以我们国内的汽车膜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生产出来,我们大家可能都买不起。& D7 n( }( q: f7 |
+ ~) I, c9 J% I% I8 L! }( a
/ R% `: k9 q5 j1 _
   说了这么多光学薄膜,我们明白,真正理想的汽车膜,如红外光反射率(所谓的热反射率)达到80%-90%,单向可见光透过率达到90%(甚至根据外界光强度可变透射率),紫外线透过率小于1%的的汽车膜,不是不能实现,而是会贵得可能超过一辆汽车的价格。0 v& N+ |2 Y! |# z
还要明白的是,汽车膜做到现在的价格,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是本人当年不敢想象的事情,记得当年要在火柴盒大小的光学透镜上镀三层光学膜的价格,是90元。但大家更要明白的一件事情,就是真正好各方面都很满意的汽车膜,一定很贵。
8 O: L* F2 w# U1 ^' Q4 Y- {7 V
8 b2 \6 z! h; Y) N: @0 n4 Q; b* `
) \+ q3 X2 K- g+ E  t7 i   但是怎么辨认是好的汽车膜呢?这可是非常不容易,从光学专业角度来讲,需要一种昂贵的仪器,叫光谱分析仪什么来着,测算出详细的数据,如隔热率、紫外光透过率、透光度(当然专业的光学术语不这么称呼)等,但这种宽频谱光谱分析仪不是一般的单位有的,模糊记得十年前全自动的带电脑的光谱分析仪还是对华禁运的。; C- p/ b) V3 s8 v3 G! v# g
. i# `) V' C5 A- \6 e( m
! c7 I: A2 V8 S4 \
   所以,我的结论是,不借助昂贵的仪器,一般人是没有办法来分辨汽车膜的光学性能是好是坏的——也许可以用其他一些物理的方法,分辨汽车膜的其他方面性能。
: q( I& Q  y# I# s; |   
+ P1 X& G+ O  b: }
) A7 e& [' ^, |$ u( M, L8 U8 L   当然,很多人总结了一些方法,但我认为不见得放之四海皆准。* Y  ^( B) }+ j# m2 z
   & D4 ]+ `0 {  ^$ Y% p
& A; H  b# ~+ K
   比如说好的膜不会掉色,因为起光过滤作用的膜是夹在几层膜的中间的。前面说了,本人认为真正的光学汽车膜不是几层合在一起的,而是有一个塑料基层,然后再镀几层材料上去,而镀得这个材料是很薄很薄的,因为要实现光学性能必须要很薄,薄得甚至不能用膜来形容,可能只有塑料基层的1%。既然是镀上去的,就有掉的可能,实际上也很常见,如温度控制不当、有杂质,或者保护膜质量不高等,这只是算次品或者是技术不过关的膜而已。也许有些假膜才可能真正不掉色,因为它的基材就是这个颜色,何必再化成本去镀一层可能掉落的膜呢?# _% Y6 ]& z5 z$ `

6 K( Y2 ?1 {- i+ g: ^8 t
+ m/ x4 m, f# h- f# H( Y, S3 H6 [$ [    还有说好的膜有防伪标。据我所知,印防伪标比造真正的膜简单多了。制作防伪标也是一个心理安慰,或者厂家防止一些低技术的造假膜者,但难不倒一些稍为有点技术的造假者。
3 ~) ~, j2 V* d6 |- `由于膜的品质检测很难,因此膜也非常容易糊弄人,假冒经销商也会根据顾客心理来营销,你要大店我们就搞店大,你认为价格高我们就定高价,需要无尘就搞尘无,需要保证书就印保证书。一切都可以做得很像。
+ d$ @- ^6 d  l. b, h8 T1 c! m3 @7 [5 h9 q+ V9 F: S7 \$ C8 P6 m
5 x0 ]. O% F5 P0 _- n9 n' r2 k
   另外一点,通过化学镀膜的方式制造的汽车膜发展有很多年了,化学镀膜方式就是镀得膜厚度比较厚(指镀的膜层,不是真正的膜厚),只能实现比较单一的功能,特别是在实现其他功能时不能照顾到透光率。化学镀膜法成本应该很低,估计我们现在大多数膜,特别是侧挡膜和颜色深的膜都还是化学膜。而用化学镀膜法制造的膜,通过伪造参数,来冒充高档的光学薄膜,也是一件很难让人发现的事情,你总不能买一部全波段的几十万上百万的光谱分析仪来测试吧?
" K9 Z( F2 C7 u$ c : n7 t3 F, p" a3 F  |- R

: l2 ^& y% M; k  ]0 Q- w/ `   我们确实很难对汽车膜做出明确的判断,特别是购买前。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听以前购买者谈亲身感觉,因为对温度的感觉不同,有人灵敏有人驽钝,还得多听几个。不能光听牌子,还要明确店家,冒牌横行的时候,店的口碑比牌子更重要。
0 \2 a# l5 \- Q' Y6 g& ~   e7 n, Y9 e& i7 F% A" g' y4 a

, v) b4 k  l3 W. q2 q" }* R$ p/ }   如果有条件的话,拿点膜的边角碎料——最好是透光度高的,这样才容易检测出来,透光度低,自然隔热率高——自己贴在一块玻璃上,然后盖在一个如陶瓷类有点保温效果的水杯或者碗上面,放在太阳下面晒。同时拿另外一个没有贴膜的玻璃盖碗来试验,隔一段时间测试一下水温,并摸一下膜的温度。如果水温低,膜的温度也很低,那么恭喜,找到真正的光学好膜,如果水温低,膜比较热,说明是有吸收热功能的隔热化学膜,但不见得是光学薄膜,价格便宜也可以用。如果水温较高的,都是假膜了。多比较几种,差别就找出来了。
" T; X* n  J* ~. F' R前档玻璃防眩光很重要,可以贴上后用相机闪光灯或者很亮的大灯来试,如果隔着膜,眩光不那么刺眼了,就是可以防眩光的。
6 p  G# U8 k5 T& q, @6 J$ r. l % W" a' G% \& s& F$ N4 V' L

9 R, Y3 b0 |. R( O   防紫外线,可以用验钞票的紫外灯来照射试验。5 Z" a/ }. X: v6 X& c4 X  G
1 p$ T  c, {3 b  I& |9 v+ l2 B
7 X5 X1 T: L) H$ i9 o1 e
   至于膜的物理性能,如何测试就不敢妄下断言了,不过防爆功能,可以贴在玻璃上砸砸看效果。
: z5 ^5 Y5 A- C' X 9 G$ m# M% a8 e0 Q( y7 O! e# j9 {
# a: \: N7 ?. r6 S0 P5 }& Y4 E, ?
   测试的时候,多比较几种,差别就出来了。另外,尽量选透光度好的膜来试验,才是考验膜真的水平。测试前,要将膜的各项数据了解到,然后才好比较。5 L, ]! ^5 ?- t. O
3 a4 X6 A" E  S* p( c
3 ~+ S) G3 Q* v" `
   另外一个简单的测试方法,就是贴不同的膜同样规格的车,白天放在太阳下面晒,然后测温并目测和亲身感受比较,也能大概有个差别出来。
% T0 W; u' A2 W: l4 p3 V 1 E$ m; L# L% Y8 t

8 d& I! A# E0 V0 e2 y   以上是本人根据多年前残存的光学薄膜的理论知识,对当前汽车膜的一些推测,其实就目前的情况和我们普通人能承受的价格,不能将汽车贴膜想得那么美好,能实现一部份要求,如防眩、防爆之类,可能才是汽车膜推出的本意。而隔热和防紫外线、透光率只是不可太过要求的副产品而已,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贴上真正的车用光学薄膜,在汽车里享受阳光的同时,也免除了诸多副作用的伤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光学薄膜论坛

GMT, 2025-10-14 , Processed in 0.03343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