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摘要:由于文献的限制,西方光学知识在明清之际的影响一直难以厘清。综合新发现的《镜史》一书及其他相关材料,对孙云球的生平及交游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指出《镜史》为国人撰写的第一部光学著作,其中很多内容来源于汤若望的《远镜说》。孙云球在吸取西方光学知识的基础上,以水晶为材料磨制成各种光学器具,对后来的民间制镜业产生重要的影响。此外,李渔的小说《十二楼》中关于各种光学器具的记载完全来自于《镜史》,对孙氏所制各种光学器具的推广起到不小的作用。
! a3 _" U2 o1 S0 G: ^/ ]关键词:孙云球/《镜史》/《远镜说》/眼镜/望远镜/明清之际
; k( @( N9 c" } ~9 b/ G眼镜自元明时期从西方传人中国,初称叆霴(或僾逮、优逮等),后在郎瑛的《七修类稿续稿》中始有眼镜之名①。由于时人未能仿制,眼镜往往成为奇珍异品被人收藏。对眼镜的仿制出现于明末[1],但最成功者当属清初的孙云球。他采用水晶磨制成各种透镜,对中国的制镜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稍前,薄珏曾做过望远镜,但用的是玻璃②。李约瑟等倾向于认为薄珏和孙云球是独立制作光学仪器的[2,3],亦有学者推测他们应当受到了西学的影啊([4];[5],479—482页)。然而,迄今为止未见薄珏著作传世,且学界一向认为孙云球的《镜史》一书已佚,因此对于他们的研究仅凭有限的材料进行推测,很难得出信服的结论。笔者据最近在上海图书馆新发现的《镜史》一书,辅以其他相关文献,希冀对孙云球的生平、交游、学养有更进一步的探讨,以期深入理解西学传人与中国光学器具研制之间的关系。
' A o$ P9 t9 x. N3 {1 生平与交游
9 h7 I6 p" l, z k% J9 _! j3 L孙云球,字文玉,又字泗滨,吴江人,大约生于1650年,卒于1681年以后③。其父名志儒,字大若,又字茂叔,祟祯癸未(1643年)进士,曾任莆田知县[6]、漳州知府[7]。母董如兰,字逸隽,号慕园,吴县人,懂诗书。孙云球自幼得母亲亲授经史,十三岁为县学生,后两次乡试未果,遂淡于功名。明清鼎革之后,一家从福建返归故里,开私塾。其父故去之后,孙云球偕母寓居苏州虎丘,以卖药为生。0 N0 W8 R8 i- s& ]
孙云球对制造发明颇有天赋,“尝准自鸣钟,造自然晷,应时定刻,昼夜自旋,风雨晦明,不违分杪”([8],读《镜史》书后)。他对光学几何之法尤有研究,在苏州用水晶磨制各种镜子,其中以眼镜(远视镜、近视镜、童光镜)和望远镜影响最大。他的光学知识主要来源于西方传教士,张若羲④称他“远袭诸泰西利玛窦、汤道未、钱复古诸先生者也”([8],孙文玉眼镜法序),吴奇生则云:“西来忽遇异人传。几何心法得真诠。”([8],《镜史》赠言)这些皆表明孙云球受西学影响之深。: g5 r" K9 q, R4 @
至于制镜技术,孙云球则多与杭州诸昇⑤、桐溪俞天枢、西泠高逸上⑥、钱塘陈天衢⑦相互切磋,最终“萃诸子之成模,参之几何求论之法,尽洗纰缪,极力揣摩,使无微疵可议”,其所制眼镜则“扩为七十二种,量人年岁、目力广隘,随目配镜,不爽毫发。”([8],孙文玉眼镜法序)
5 i0 Y* f% ?/ O) G由于孙云球制镜技艺高超,当时很多人都不惜重金前来购置眼镜。他的舅舅董德其⑧近视甚为严重,“阅文缮写,在见寸以内”,康熙十七年(1678年)参加乡试,借助孙云球所制眼镜,“顿使目光远一尺有余”([8],《镜史》弁言)。董氏中举,眼镜功不可没。
. z1 d5 Q8 q* Y5 \: z) p$ U9 I关于孙云球的传记资料最早出现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虎阜志》,其中卷6“物产”收录《镜史》一书中张若羲“孙文玉眼镜法序”、文康裔“读《镜史》书后”、董德华“《镜史》跋”,并综合多种资料在卷7“名贤”中为孙云球立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传。此后关于孙云球的记述均不出《虎阜志》的范围。《吴门补乘》(1822年)卷2“物产补”载汪士煌撰《善制眼镜孙云球传》。《吴县志》(1933年)卷51“物产·眼镜”提及孙云球,其资料源自上述《吴门补乘》卷2汪士煌撰的《善制眼镜孙云球传》,卷75下“列传·艺术二”的孙云球传则采自《虎阜志》卷7的传记。
9 L7 u3 A) b# S- ^ N, x6 D3 i以上各书均记载文康裔患短视,孙云球偕他到虎丘山顶试其所制望远镜,文氏大为惊叹。此一情节屡被后人征引。据文氏的“读《镜史》书后”,孙云球偕他在虎丘山顶试验望远镜确有其事,他患近视则为讹传,因为孙云球赠给他的是存目镜⑨,并非近视镜。《虎阜志》和《吴县志》皆言孙云球“康熙初卒,年三十三”,还记载其母曾为《镜史》一书撰序,然笔者所见版本并没有该序。# h7 j1 |0 V, d% O" ]+ s
2 《镜史》与《眼镜说》
' N2 p$ O. }; I( @( ?明末,西方传教士不仅携入许多西洋仪器⑩,而且还译著了大量的相关著作。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阳玛诺(Manuel Dias,1574—1659)撰成《天问略》一卷,最先向中国介绍了伽利略制造的望远镜及其新的天文发现([9],17—19页),惟较为简略。天启六年(1629年),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yon Bell,1592—1666)与李祖白合作撰成《远镜说》一卷,为明清之际最为系统地介绍望远镜及眼镜的原理、制作和使用方法的专书。此书当是据Girolamo Sirturi所著的Telescopium,Sive ars Perficiendi novum illud Galilaei Visorium Instrumentum ad Sidera(Frankfurt,1618)译纂[10],入清以后被收入《西洋新法历书》。此后罗雅谷(Giacomo Rho,1592—1638)的《五纬历指》、邓玉函(Johann Terrenz,1576—1630)的《测天约说》等书均提到伽利略所制的望远镜[11,12]。7 H3 X+ T3 P6 E! g' E0 n+ d8 Z9 V
最早将望远镜带入中国的是汤若望,时间应在其入华的1622年。此后不久,卢安德(Andrius Rudamina,1596—1631)、艾儒略(Giulio Aleni,1582—1649)等亦有携入([9],41—42页)。崇祯二年(1629年),徐光启上疏请造望远镜,但由于种种原因,经过6年之后,崇祯历局的望远镜方才造成[12]。
0 R; ], s! C# H' F; n) X与此同时,民间亦开始有人仿制望远镜,最早是薄珏。崇祯八年(1635年),张献忠进犯安庆,薄珏受应天巡抚张国维(1594—1646年)之礼聘,制造铜炮及望远镜,在战争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3]。由于薄珏用玻璃制成望远镜,因此他受到西人的影响应该无疑。之后不久,孙云球也开始磨制各种光学器具,其中便有望远镜。
4 S4 |( W4 p. ]/ o至于眼镜,明清时期传教士亦传入不少,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郭天宠(Joao Baptista,1654—1714)、习圣学(Jean—Charles—Etienne Finis— sard de Broissia,1660—1704)送康熙10副度数不同的眼镜,以备不同年岁使用。[13]雍正十分喜欢眼镜⑾,并时常向大臣赏赐,即位不久便于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眼镜作⑿。与雍正不同,乾隆对眼镜颇有偏见,终生未戴过眼镜,还写了不少反对佩戴眼镜的诗。他还认为玻璃对眼睛是有害的,而水晶则“无弊”[14,15]。这似乎也反映了当时用水晶磨制眼镜的一个重要原因。# Z# a( U; ]! W
由于眼镜需求巨大,民间亦多有人仿制。然正如诸异所言:“造镜家余亦阅历数子,得其形似者十有六七,会其神理者十无二三。拈花微笑,惟孙生一人。”([8],《镜史》小引)文康裔亦云:“其玄玅在几何,高深平直,不碍不空,间不容发。夫岂与工人赝鼎,窃见一隅,或虚儗形似,或任意仿摹,冒其巧以博世资者,可同日语哉?”([8],读《镜史》书后)可见,孙云球在当时仿制眼镜的人中,不但是最为成功的,而且对制镜相关的几何知识亦有相当深入的了解。. Z! c+ }8 E6 p4 C
2.1《镜史》及其所介绍的光学器具8 {( ]7 u/ X8 T' V
《镜史》一卷(见附录),题“孙云球编辑,文康裔较阅”,康熙二十年(1681年)序刻本。正文共14叶,半叶8行,行20字,四周双边,无鱼尾,版心上题“镜史”,板框14.2cm×9.2cm。卷首有张若羲“孙文玉眼镜法序”、母舅董德其“《镜史》弁言”(1680年)、诸昇“《镜史》小引”、吴奇生⒀“《镜史》赠言”,卷末有元舅董德华“《镜史》跋”(1681年)、文康裔“读《镜史》书后”(1680年)。6 l7 l7 Z6 m, _5 ~: m( z4 g4 o# Z
7 N% c! g0 m& u+ v& G该书正文甚为简略,约1300余字,共分为昏眼镜、近视镜、童光镜、远镜、火镜、端容镜、焚香镜、摄光镜、夕阳镜、显微镜、万花镜11部分,每一部分对相应的镜种有言简意赅的解释,并配有相应的版画,制作非常精美⒁(图1)。而其他如鸳镜、半镜、多面镜、幻容镜、察微镜、观象镜、佐砲镜、放光镜、一线天、一线光诸镜种种,由于人们不常用,或仅供戏玩,故均未列载。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