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6|回复: 0

[转贴] 光学学科的起源地考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5 11:0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光是一种重要的自然现象,我们所以能够看到客观世界中五彩缤纷、瞬息万变的景象,是因为眼睛接收物体发射、反射或散射的光。据统计,人类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总信息量中,至少有90%以上通过眼睛。光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其悠久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史本身一将久远;近半个世纪以来它又以令人惊叹的发展速度、奇迹般层出不穷的研究成果、以及所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希望,使自己跻身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在全面展开对光学基本知识的讨论之前,让我们简短地回顾人类获得今天的知识所走过的路程,以便对它的全貌有一概括的了解。尽管这种介绍只能是相当粗糙而简略的。
0 U' p( P0 B+ V; L4 V# ]; j1 @' O  光学的起源应追溯到远古时代.我国春秋战国之际,墨翟(公元前468~376年)及其弟子提出了一系列经验规律,因此《墨经》称得上是有关光学知识的最早记录。比墨经大约迟一百多年,在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德(Euclid,公元前330~275年)所著的《光学》一书中,研究了平面镜成象问题,指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反射定律,同时提出了将光当作类似触须的投射学说。其他希腊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德漠克利持、思培多克勒、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发表了有关光学方面的的理论。
: @7 v1 F" i3 P* ?: [6 M罗马帝国的灭亡(公元475年)大体上标志着黑暗时代的开始,在此之后,欧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发展缓慢,光学亦是如此。 罗杰尔 培根(R.Bacon1215—1294),许多人都认为他是第一个近代意义上的科学家。他似乎已经有了用透镜来改正视觉的想法,并且甚至暗示过把透镜组合起来构成一具望远镜的可能性。培根对光线穿过透镜的方式也有一些了解。在他死之后光学又衰落了。
$ c+ r. X' N& O) r! }! W- t  十七世纪可以称为光学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在这时期建立了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为了扩大人眼的观察能力,出现了光学仪器,第一架望远镜的诞生促进了天文学和航海事业的发展,显微镜的发明使生物学的研究有了强有力的工具。
! ~* o3 h% s2 m1 o+ t$ S  荷兰的李普塞在1608年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开普勒于1611年发表了他的著作《折光学》,提出照度定律,还设计了几种新型的望远镜,他还发现当光以小角度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和折射角近似地成正比关系。折射定律的精确公式则是斯涅耳和笛卡儿提出的。1621年斯涅耳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入射角的余割和折射角的余割之比是常数,而笛卡儿约在1630年在《折光学》中给出了用正弦函数表述的折射定律。接着费马在1657年首先指出光在介质中传播时所走路程取极值的原理,并根据这个原理推出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综上所述,到十七世纪中叶,基本上已经奠定了几何光学的基础。
9 @; y5 ^6 v3 c* ~8 [, h1 ?  关于光的本性的概念,是以光的直线传播观念为基础的,但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发现有与光的直线传播不完全符合的事实。意大利人格里马第首先观察到光的衍射现象,接着,胡克也观察到衍射现象,并且和波意耳独立地研究了薄膜所产生的彩色干涉条纹,这些都是光的波动理论的萌芽。
, o8 W# h/ T7 y  十七世纪下半叶,牛顿和惠更斯等把光的研究引向进一步岁展的道路。1672年牛顿完成了著名的三棱镜色散试验,并发现了牛顿圈(但最早发现牛顿圈的却是胡克)。在发现这些现象的同时,牛顿于公元1704年出版的《光学,提出了光是微粒流的理论,他认为这些微粒从光源飞出来。在真空或均匀物质内由于惯性而作匀速直线运动,并以此观点解释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然而在解释牛顿圈时,却遇到了困难。同时,这种微粒流的假设也难以说明光在绕过障碍物之后所发生的衍射现象。
% z0 B. A* u" k. i* M  惠更斯反对光的微粒说,1678年他在《论光》一书中从声和光的某些现象的相似性出发,认为光是在“以太”中传播的波.所谓“以太”则是一种假想的弹性媒质,充满于整个宇宙空间,光的传播取决于“以太”的弹性和密度.运用他的波动理论中的次波原理,惠更斯不仅成功地解释了反射和折射定律,还解释了方解石的双折射现象.但惠更斯没有把波动过程的特性给予足够的说明,他没有指出光现象的周期性,他没有提到波长的概念.他的次波包络面成为新的波面的理论,没有考虑到它们是由波动按一定的位相叠加造成的.归根到底仍旧摆脱不了几何光学的观念,因此不能由此说明光的干涉和衍射等有关光的波动本性的现象.与此相反,坚持微粒说的牛顿却从他发现的牛顿圈的现象中确定光是周期性的.
! a+ I7 ]/ I- U) p" ?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中,在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占统治地位的同时,由于相继发现了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光的被动现象,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也初步提出来了,因而这个时期也可以说是几何光学向波动光学过渡的时期,是人们对光的认识逐步深化的时期.- D# z/ V1 c$ g, J" r. g& f+ Q
  光的理论在十八世纪实际上没有什么进展.大多数科学家采纳了光的微粒学说。
+ @' w% V/ }# j( P" Y; k  1801年杨氏最先用干涉原理令人满意地解释了白光照射下薄膜颜色的由来和用双缝显示了光的干涉现象,并第一次成功地测定了光的波长。1815年菲涅耳用杨氏干涉原理补充了惠更斯原理,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运用这个原理不仅圆满地解释光在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中的直线传播而且还能解释光通过障碍物时所发生的衍射现象,因此它成为波动光学的一个重要原理。9 j9 v4 c& v: d2 v- _# }& G
  1808年马吕发现光在两种介质表面上反射时的偏振现象,随后菲涅耳和阿喇果对光的偏振现象和偏振光的干涉进行了研究。为了解释这些现象,杨氏在1817年提出了光波和弦中传播的波相仿的假设,认为它是一种横波.菲涅耳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观点并导出了菲涅耳公式.至此,光的弹性波动理论既能说明光的直线传播也能解释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并且横波的假设又可解释光的偏振现象.看来似乎十分圆满了,但这时仍把光的波动看作是“绝对以太”中的机械弹性波动,至于“绝对以太”究竟是怎样的物质,尽管人们赋予它许多附加的性质,仍难自圆其说。这样,光的弹性波理论存在的问题也就暴露出来了。
- ]6 d0 F" d) B3 N  1845年法拉第发现了光的振动面在强磁场中的旋转,揭示了光学现象和电磁现象的内在联系,1856年韦伯做的电学实验结果,发现电荷的电磁单位和静电单位的比值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300000000米/秒.从这些发现中,人们得到了启示,即在研究光学现象时,必须和其它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考虑。
! D5 m7 _. I  y/ X  麦克斯韦在1865年的理论研究中指出,电场和磁场的改变不会局限在空间的某一部分,而是以数值等于电荷的电磁单位与静电单位的比值的速度传播的,即电磁波以光速传播,这说明光是一种电磁现象。这个理论在1888年被赫兹的实验所证实。他直接从频率和波长来测定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发现它恰好等于光速,至此就确立了光的电磁理论基础,尽管关于以太问题,要在相对论出现以后才得到完全解决。4 G6 b" Q1 a4 l2 q2 w6 h
  光的电磁理论在整个物理学的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光和电磁现象的一致性使人们在认识光的本性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 h% n. t( x: P, E  十九世纪末、甘世纪初是物理学发生伟大革命的时代。从牛顿力学到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经典物理学形成一套严整的理论体系。 光学的研究深入到光的发生、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微观机构中.光的电磁理论的主要困难是不能解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某些现象,例如炽热黑体辐射中能量随波长分布的问题,特别是1887年赫兹发现的光电效应,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认为各种频率的电磁波(包括光),只能象微粒似地以一定最小份的能量发生(它称为能量子,正比于频率),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问题,开始了量子光学时期,1905年爱因斯坦发展了普朗克的能量子假说,把量子论贯穿到整个辐射和吸收过程中,提出了杰出的光量子(光子)理论圆满解释了光电效应,并为后来的许多实验例如康普顿效应所证实.但这里所说的光子不同于牛顿微粒说中的粒子,光子是和光的频率(波动特性)联系的,光同时具有微粒和波动两种特性。' R& t' S* H0 b
  至此人们一方面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光学现象证实了光的波动性;另一方面从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等又证实了光的量子性——粒子性.如何将有关光的本性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统一,人们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l924年德布罗意创立了物质波学说.他设想每一物质的粒子都和一定的波相联系,这一假设在1927年为戴维孙和革末的电子束衍射实验所证实.事实上,不仅光具有波动性和微粒性,也就是所谓波粒二象性,而且一切习惯概念上的实物粒子同样具有这种二重性.也就是说这是微观物质所共有的属性。1925年玻恩所提出的波粒二象性的几率解释建立了波动性和微粒性之间的联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光学薄膜论坛

GMT, 2025-11-5 , Processed in 0.0218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